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 > 流行服务 > 保健美容 > 保健:少年自宫是对青春期性教育最大的嘲讽

保健:少年自宫是对青春期性教育最大的嘲讽

2012-11-08 12:59来源:未知发布者:laiquliu 查看:

保健:少年自宫是对青春期性教育最大的嘲讽

       如果时光倒退10-20年,或许很多人都曾有过因为性的懵懂而产生羞耻感与罪恶感。这种羞耻感与罪恶感,来源于传统文化道德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增加,大学周边的日租房、钟点房,中学生们懵懂的拥抱与亲吻,已经逐渐增多起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我们的老师与家长,依然有些保守,青春期教育、生理卫生课往往形同虚设。这反而让青春期的孩子对此更加好奇。

“罪恶”

       济南也曾出现过自宫男孩。11月5日,当山东省性学会秘书长孟彦听说福建17岁男孩儿因为羞耻感与罪恶感而选择自宫时,他的脸色浮现出了一丝别样的愧疚。在他看来,这个自宫事件是对如今中国青春期性教育一个最大的嘲讽,“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工作的不足之处。”

      只是因为羞耻和罪恶而选择自宫,这样极端的案例孟彦并非仅仅是听说过,他甚至还曾经历过:“济南曾经也发生过这样一起极端的个案。”孟彦低下头沉思良久,这才缓缓的向记者讲述起他曾经的经历。

      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山大第二医院生殖泌尿科工作的孟彦曾在某天接到了一个急诊:“一个家住在西营附近的男孩子,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总是勃起有些罪恶,于是选择了自宫。”让孟彦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男子使用的是一片剃须刀的刀片,一点点隔断了自己的生殖器。“如今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这个男孩子有些无知,但是根本不是这样,他就是一个很单纯的孩子,当时的整个社会对于‘性’是很避讳的,家长们直接将其归类于‘罪恶’、‘犯罪’,于是当时的孩子们就觉得这样不好。”对于这个患者的结局,孟彦显然不愿意多谈,但是在随后的二十年的时间里,类似的情况孟彦也见过不止一次:“虽然不是割掉这么极端,但是也有一些让人很无奈的案例,比如说往生殖器上套螺丝帽,或者是套其他的东西,甚至有孩子怕遗精,用线将自己阴茎根部紧紧捆住,最后都发紫甚至险些坏死。”

      这样的案例让孟彦如坐针毡,作为一名医学工作人员,他很清楚这些案例背后的隐性原因:“无非是缺乏性教育,尤其是青春期的性教育。”

无奈

       去学校讲性,校长们叫好却都拒绝了2009年7月,山东省性学会成立了。作为该学会的秘书长,孟彦跟学会的同事们进行过长时间的商量,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做一个公益的青春期性教育,然后免费的送入校园,让中学生们掌握应有的性知识和青春期知识。”

       这个想法在性学会筹备期间,就已经产生了,孟彦甚至跟省城不少重点中学的校长们进行过长时间的交流,而校长们的反应也让孟彦觉得很欣慰:“一听说我们进行这种公益活动,十个校长里有九个叫好,他们也都认为应该给孩子们进行这样的教育。”

       性学会成立后,孟彦再次兴冲冲的去找这些校长们,但是得到的答案却出奇的一致:“都委婉的拒绝了我们的提议,认为这么做‘影响不好’。”有的校长担心这些活动‘涉黄’,担心家长们会找来;有的校长则担心这种活动会产生催化作用:“本来可能就是早恋的孩子牵牵手什么的,但是怕看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后大胆地去进一步尝试。”终于有一个学校答应先看看内容,孟彦把活动内容交给对方之后,也就石沉大海了。“我也明白这些学校的想法,所以我从没有怪过人家。”孟彦顿了顿,忽然提高了声音:“要怪,只能怪我们的这种传统,大家就一直‘避讳’这个话题。”

       讽刺的是,在2007年曾有媒体进行过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学校里4成学生不满学校安排的性教育课程,有41%的学生认为“同龄人中有性行为”,而在孟彦看来:“这个调查的数据肯定不准,真实数字肯定比这个数字还要高。”

害羞

        好多家长比孩子还感觉难以启齿曾有科研人员研究表明,从人出生到生命结束,性贯穿于整个人的人生之中,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于性充满了好奇。“可以想象一下,从小到大,孩子们就一直被家里人灌输这样一种教育,即男孩子跟女孩子是有差别的,但是小时候这种差别更多的体现在服装和头发上。”当孩子成长到12岁左右的时候,身体进入青春期发育,性别特征更加明显,在孟彦看来,这种性别特征的出现,让孩子们对于“性”更加好奇。

       与这种好奇心态相反的是,家长与老师们反而更加的避讳,很多孩子在向家长提出此类问题时,一般家长都会“糊弄”过去:“据我私下调查,很多家长往往会以‘你还是孩子,长大了就懂了’这样的答案来回答孩子,也有的家长则很抵抗这些问题,干脆斥责孩子不该‘瞎想’。”在孟彦看来,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是“害羞”的。

        石燕(化名)的儿子今年上初三,她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大概是六年级下学期,忽然有一天儿子问我,男孩与女孩的差别,还问我什么叫‘遗精’、什么叫‘特殊情况’,当时就把我问住了。”石燕当时的反应很是强烈:“把孩子批评一顿,说他不该问这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

         但是随后石燕又对自己的粗暴有些后悔:“谁都经历过青春期,谁都曾有过好奇,我也觉得自己有些粗暴,也想抽时间跟孩子谈谈这个问题,但是每次话到嘴边又不知道怎么说了。”终于有一天,石燕鼓足勇气想跟儿子好好说说这个问题,但是谁知道当她提出这个话题的时候,儿子却很冷漠的看了她一眼,拒绝与其谈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很常见。”从医二十多年,至今仍在医院坐诊的孟彦,如今除了给病患进行诊断之外,还兼着对病患们进行心理疏导:“这么说吧,干了这么多年,真正有带着孩子来进行咨询的家长,真不多,我都能大体数过来。”有时候性学会组织讨论,孟彦也与性学会里从事中学青春期教育的老师们进行过探讨:“他们也很少遇到有学生去咨询这些问题,所以说很多孩子对于性是很陌生的。但是我保证这种陌生绝不代表孩子不好奇,相反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更大。” (责任编辑:laiquliu)

关注技术,信息,资源,扫描来去留网微信二维码交流。

来去留我李俊

搜索

------分隔线----------------------------
相关栏目

热点推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为您提供平台咨询交流学习方法及各类热门技术;电器,服装,保健,行业快讯等二十几个类别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