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 > 收藏 > 古籍修复 “冷门”中传承文化

古籍修复 “冷门”中传承文化

2014-07-07 13:50来源:网络整理发布者:来去留 查看:

古籍修复 “冷门”中传承文化

\


古籍保管员在对古籍进行虫蛀情况的检查

\


古籍修复馆员正在对古籍进行修复处理。

\


修复人员正在对虫蛀部分进行处理。


      这里寂静无声,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本本整本书拆开、修补,每一个虫洞、每一处破损的地方都用特制的面浆涂抹,再用专用的宣纸修补……工作人员静静操作的画面就像科幻电影里的科学家做研究的镜头。这个特殊的工作部门就是玉林市图书馆里最神秘的部门——古籍修复。

      丰富的古籍馆藏——古籍藏书从明代开始

      在图书馆的古籍典藏库房里记者看到,一排排樟木做的柜子里,古籍藏书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书柜。

      “为何不用现代的金属柜子?”记者有点诧异藏室是否过于陈旧,管理员告诉记者,传统的樟木柜子是古籍的最理想典藏工具,因为樟木防虫,可以减少虫害对古籍的侵蚀;二来樟木有吸附性,可以很好地抵御南方回潮天气。

      管理员告诉记者,玉林市图书馆典藏的清代张佐治著《鬰林乡土历史教科书》、清代钟远洋著《伤寒括要》、清代玉林牟以文堂刻本《广西乡试硃卷》,刚刚获得2014年广西第三批珍贵古籍名录。“这3本可都是我们玉林本土人氏撰写的典籍啊!”

      此外,玉林市图书馆典藏中不乏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十七史》、明崇祯刻本《河洛理数七卷》明成化年间刻,著名史学家陈仁锡评阅本《资治通鉴纲目》、明史学家陈仁锡和文学家钟惺合评本《国语》和《战国策》,广西较为珍贵的地方典籍如清光绪版《鬰林州志》、清末本《广西地舆全图》等24种善本。从2007年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统计中,玉林市图书馆现藏古籍共有2715册,其中善本达到350册!

      “玉林市图书馆古籍入藏量在广西地市级图书馆中走在前列。”谢朝容馆长自豪地说道。玉林市图书馆目前拥有的古籍大部分为国家四级文物,时间为明朝末年至1911年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民国以前的旧报纸和一些地方文献等。遗憾的是,这些古籍经过长时间的存放,纸张变得发黄发脆,加上不少虫蛀的地方,许多书籍变得残破不堪。古籍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严格的修复程序——慢工出细活,一本古籍的修复要花一年时间

      “一年能够完成两三本古籍的修复,是非常幸运的了。有时修复一本善本甚至要花费超过一年的时间!”市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何冰介绍到,“古籍修复工作是非常严谨的,天气太潮湿或者太干燥的情况下都不能进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图书馆便有意识地进行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2004年底,市图书馆聘请广西图书馆古籍修补专家带班培训,2005年开始进行古籍保护工作人才培养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以古籍修补、古籍登记普查为重点的古籍培训工作。

      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学习,玉林市已经建立起一支能够胜任古籍普查登记和古籍保护的工作队伍,从事古籍保护的工作人员均有5年以上的古籍保护工作经验。目前,市图书馆已修补了《诗经》、《忠孝经》等古籍近40册件。

      “修复古籍的工序非常讲究。”市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告诉记者,“每年秋天时,就要购置大量的面粉,将面粉细细抽筋,留下可用的部分进行晾晒,制作成可用的浆糊,留足一年的使用量。此外,为了保证质量,修复时所用的宣纸也全是手工纸,是从浙江运过来的。”

      工作人员随后向记者展示了一本修复后的明代善本。封面已经用棉线重新装订整齐,翻开书籍,原先的墨迹依然清晰可见,泛黄的书页边角已经残破,被工作人员用特制的浆糊和宣纸将之粘合压平,虫蛀的部分也已经修补好。“虫蛀的字没办法补上,我们只能一个一个虫洞进行修补,让它变平整。”工作人员在旁补充道。并把托好的古籍在自然状态下晾干,用报纸隔开每页纸,喷上水,再用大理石板压平,修剪好后,用棉线装订起来,锤子捶打,再反复压平打磨……

      “关于古籍,我们图书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市图书馆张副馆长告诉记者,“在一次古籍查阅中,我们馆里的一位老馆员竟发现了自己祖辈的著作!上边还刻有家族的印章,让他惊喜万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呐!”

      为了更好地对古籍进行保护,市图书馆专门建立了面积60平方米的古籍修复室。光照、温度、湿度、防尘都需要严格控制,还要定期用氮气进行杀虫。此外,市图书馆还建立了严格的古籍书库管理制度和古籍修复制度,对古籍进行严密的保护。

      古籍与我们的生活——古籍保护,守望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记者采访时,6月中旬至月底正好玉林市图书馆在举办“八桂遗珍——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成果展”,在此次“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的主题活动中,一本本古籍珍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农老》、《三千书》、《仫佬族古歌》、《密洛陀古歌》等古壮字典籍中,展示了我区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数量众多的珍贵典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展览概括性地以文字之美、古籍载体、古籍形制等方面向观众展示了古籍之美;从家族记忆和地方知识、中医古籍上的良方、民族融合的记忆、作为世界遗产的记忆等体现了古籍之用;从古籍保护的古籍装具、古籍修复技艺、古籍修复工具,展示了古人今人对古籍对书本知识的保护与爱惜等等,很明晰地让观者看到了古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从这些展览我们看到,古籍是前人代代传承的珍贵宝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成为现代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窗口。古籍修复不仅是对古代书籍的尊重,更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一个个辛苦工作的古籍修复人员的手中一点点粘贴,一针针钉补,把我们先民思想粘连延续,让先辈创造的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laiquliu)

关注技术,信息,资源,扫描来去留网微信二维码交流。

来去留我李俊

搜索

------分隔线----------------------------
相关栏目

热点推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为您提供平台咨询交流学习方法及各类热门技术;电器,服装,保健,行业快讯等二十几个类别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