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 > 收藏 > 黄河中上游地区玉器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黄河中上游地区玉器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015-01-08 10:16来源:网络整理发布者:来去留 查看:

   中国玉器最早的发祥地并不以东部濒海地区为限,黄河中上游乃至长江中游一带的内陆地区,也是中华古玉的重要发源地。黄河中长游地区玉器最早发现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一期文化遗存内,玉器多为小件绿松石质穿孔几何形人体佩戴物。这一用玉传统在河南中部地区延续时间超过千年。同时可知,绿松石之于中国玉文化传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有迹象表明,玉器最初的社会功能是用于宗教礼仪生活,充当的是强化社会秩序建设的角色。以距今7000年左右为界,玉器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以大地湾文化玉器为代表的新突破。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第三期遗存内出土玉环1件。这是本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真玉制品,同时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迄今发现的第一件环状玉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田广林(1955- ),男,内蒙古林西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辽海文明史研究。

  “黄河中上游地区”是一个文化区系概念,大体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区在内。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与发展的中心区域。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就是始于1921年对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材料表明,本区玉器发生在距今9000年以前,属于全国范围内最早出现玉器的地区。但是,这一情况在目前的玉器研究中尚未引起注意,至于本区早期玉器发展情况,迄今为止也无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运用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理论和方法,在全面扒疏整理现有玉器考古材料基础上,对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生和早期发展情况进行一次系统地考察。

  一、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玉器

  裴李岗文化得名于1977年对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这是在黄河中游一带发现的年代早于仰韶文化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起初,学术界有人认为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的古文化遗存内涵接近,属于同一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称“磁山——裴李岗文化”[1];以安志敏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两者的分布地区、典型器物及文化面貌有着较大的区别,应该分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及磁山文化[2]。目前,关于裴李岗与磁山这两种古文化遗存分属两种考古学文化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据现有材料,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最具典型特征的器物主要有三足钵、双耳壶等。其绝对年代约距今9000~7000年。

  现已查明,裴李岗文化的地域分布遍及河南全境。北达黄河以北的安阳洪岩,南至与湖北相邻的信阳潢川,西到与陕西交壤的卢氏县薛家岭,东及地近山东和安徽的杞县、项城一带。遗址分布以嵩山南侧的颍河上游及其支流双洎河、北汝河、沙河、洪河两岸最为密集,嵩山北侧的伊洛河下游崤山东麓也有较多分布[3]。目前,经调查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已有140余处,经过正式发掘的至少有24处[4]。典型遗址主要有新郑裴李岗及沙窝李、密县莪沟北岗及唐户、舞阳贾湖、长葛石固、郏县水泉、临汝中山寨等。

  有关研究者根据对裴李岗文化各遗址出土器物的类比,把裴李岗文化进一步区分为裴李岗和贾湖两个地方类型。其中,在属于贾湖类型的舞阳贾湖遗址[5-8]、属于裴李岗类型的新郑裴李岗遗址、沙窝李遗址以及郏县水泉遗址,都发现了早期玉器。

  (一)贾湖类型玉器

  本区年代最早的玉器发现于地处颍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1983~2001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曾先后七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近2700平方米、清理房基53座、陶窑12座、灰坑436个、墓葬445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2座等。发掘者根据地层关系和文化面貌特征,把贾湖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三个期别。其年代范围是:第一期距今约9000~8600年;第二期距今约8600~8200年;第三期距今约8200~7800年[9]518。在遗址三个期别的文化层、灰坑(祭祀坑)及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质地有绿松石、萤石、滑石等,其单体数量已经超80件,多属形体较小的人体佩戴物。

  贾湖一期遗存发现的玉器,单体数量为37件,分别出土于5座墓葬和2个祭祀坑。其中,墓葬出土33件,祭祀坑出土4件。

  这一期间发掘的贾湖一期遗存墓葬共42座,其中发现玉器的5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58、M67、M318、M243、M249,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无葬具的单人一次葬。M58为成年女性仰身直肢葬。在人骨颈、肩部发现小型玉器9件,其中,绿松石质地8件,包括三角形穿孔玉饰3件,方形穿孔玉饰2件,弧形穿孔饰件、不规则无孔饰件和有孔圆形珠各1件。另1件为萤石质地的有孔圆形珠。同墓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骨针2件、牙削、牙饰各1件。M67为一青年男性仰身直肢葬,在骨架躯干上部发现不规则有孔绿松石佩饰1件,未见其他随葬品。M318为一老年男性仰身缺肢葬,在人骨头部左侧发现一组萤石串珠,共17件。其他随葬品仅见骨针1枚。M243为成年女性俯身直肢葬,这里发现的2件三角形绿松石饰品置于头骨两侧,其他随葬品包括罐形壶和牙削各1件。M249系少年女性仰身直肢葬,头骨左侧发现有孔三角形绿松石佩饰和萤石串珠各2件,同时出土罐形壶2件、牙削1件。

  出土玉器的两座祭祀坑分别编号为H115、H127。其中,H115出土三角形绿松石玉饰1件,H127出土三角形、方形及梭形绿松石玉饰各1件。

  贾湖二期遗存发现玉器25件,分别出土于8座墓葬和1个祭祀坑①。其中,除了1件绿松石串珠出土于编号为H163的祭坑外,其余24件,均出土于墓葬。

  已经发掘的贾湖二期墓葬共计167座,发现玉器的8座墓也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无葬具墓。其中,M115葬为一缺头青年。在盆骨左侧发现绿松石质方形佩饰1件,同时发现随葬有骨针8件、牙削1件。其性别在报告正文中称为女性,附表中却写作男性,据随葬物品组合判断,应以报告正文为是。M121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双臂交叉于胸肋处。足下位置发现一组绿松石串饰,包括10件串珠、1件梭形器。同出的随葬品包括中含30颗深色小石子的龟甲1副、折肩壶1、石斧2、骨镖3、骨镞4、七孔骨笛及牙削各1件。M275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墓内发现3件绿松石串珠,出土位置不详。其他随葬品包括折肩壶、石斧、砺石、骨针及牙削各1、骨镞7、骨镖2件。M385为儿童仰身直肢葬,左腹部发现2件绿松石串珠,随葬品还包括折肩壶侈口罐、骨镞、牙削各1件。M386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于左股骨上端内侧发现2件绿松石串饰,墓内另随葬折肩壶、骨镖、骨板、骨柄、牙削各1、石斧2、骨镞8件。M396墓为成年男性二次葬,2件绿松石串饰放置在人骨堆中,同时出土折肩壶、盆形鼎及骨针各1、骨镞及骨镖各2件。M335为成年男性双人葬,其一为仰身直肢一次葬,另为放置于其右侧的二次捡骨葬。在一次葬者的左侧股骨下端外侧发现方形及圆形绿松石饰件各1件。墓内发现的其他随葬物品包括折肩壶、骨锥、牙削、骨匕、骨镖、骨针、鹿角、龟甲等21件。M342包含仰身直肢一次葬的儿童及二次迁葬的成年女性个体两个。于儿童躯干左侧发现圆形穿孔绿松石饰1件,同墓随葬品还包括折肩壶、陶杯、石锤、石纺轮、石纺轮半成品、骨饰、牙削各1件,陶钵4件及石料等。

  贾湖三期遗存发现的玉器共有12件,其中有11件为绿松石,另1件为滑石制品,分别发现于文化层、墓葬和灰坑。

  文化层中的发现均为绿松石制品,包括4件棒形饰物,形饰物2件和1件串珠。属于贾湖三期遗存的墓葬共发现140座,仅在M274中发现绿松石串珠1件。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无葬具的单人少年仰身直肢一次葬墓,性别不明,玉器于尸骨下肢右侧发现,同墓随葬品还发现石铲及牙削各1件。另外4件分别发现于4个灰坑。其中,在H69发现滑石质璜形器1件,H114发现绿松石块1件,H273发现绿松石串饰1件,H282发现三角形穿孔绿松石饰1件。值得注意的是,H273和H282均带有二层台,联系到这类出土玉器的灰坑均有较为丰富的陶器、石器和骨器伴出,有理由认为,这种灰坑的性质应该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垃圾坑。

  此外,见诸报道的贾湖类型玉器,还有8件不明期别的绿松石珠。其中2件出土于1983年发掘的M16②,墓主人为一老年女性,在其盆骨处发现穿孔绿松石珠2件,同出的随葬品还包括陶罐、陶壶各1件,置于胫骨下端的龟壳3堆,龟壳堆中发现约121枚白石子,龟壳下发现骨器及兽牙各2件。另外6件发现于2001年春对M477的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墓葬96座,其中M477墓内葬一成年女性,“于墓主人右眼窝内发现圆形穿孔绿松石饰珠3颗,左眼窝内发现2颗,左下颌骨外侧1颗,推测应为原置于左眼上所滑落。”同墓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陶质双耳罐、罐形壶、骨环串饰、牙饰、骨针、骨质叉形器、石英块等21件。

  上述82件玉器,其中有66件出土于445座墓中的16座随葬物品相对丰厚的高级墓葬,9件出土于436座灰坑中的7座带有祭祀性质的坑中,另7件出土于文化层。这个数据表明,贾湖类型玉器,主要出土于级别较高的墓葬和带有祭祀性质的灰坑。从中国玉器发生的角度观察,贾湖一期遗存出土的9000年前玉器,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器。从材质的利用方面观察,目前发现的82件贾湖类型玉器,其中有61件是绿松石、20件为萤石,1件为滑石。由此可知,绿松石之于我国玉器的起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裴李岗类型玉器

  裴李岗类型以裴李岗遗址为代表,同类遗存还有集中分布于河南中部一带的沙窝李、马良沟、铁生沟和水泉等。目前,在新郑沙窝李、裴李岗和郏县水泉三个地点先后发现的裴李岗类型玉器约计15件,多为绿松石质人体佩戴物。

  沙窝李遗址,位于新郑市北约35公里的高台地上,总面积近10000m[2]。1981—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等单位组织发掘,发现灰坑20个,墓葬32座。在年代相当于贾湖二期遗存的两座下层墓葬(编号分别为M6及M13)中发现3件绿松石质小型片状穿孔饰件,体量均在1cm[2]左右。由于腐朽严重,两座墓内人骨仅存牙齿,出土的3件玉器均发现于牙齿附近[10],推测应该为耳部佩戴物。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7—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等单位陆续对其进行过三次发掘。清理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余个及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址,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地埋葬密集,死者头向南偏西,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无葬具墓。在三座年代相当于贾湖三期的上层墓葬中共发现玉器5件,均属绿松石质人体佩戴物[11]。其中,M5出土绿松石珠2件,位于人骨颈下。M59、M67分别发现绿松石珠2件和穿孔弧背绿松石饰1件。

(责任编辑:laiquliu)

关注技术,信息,资源,扫描来去留网微信二维码交流。

来去留我李俊

搜索

------分隔线----------------------------
相关栏目

热点推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为您提供平台咨询交流学习方法及各类热门技术;电器,服装,保健,行业快讯等二十几个类别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