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诸多跨国企业纷纷将原料运到中国进行来料加工。这也在国内催生了一大批以代工为主业的企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富士康——这家源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即便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其在中国大陆的员工总数也超过百万。正是由于存在着大量这样的代工企业,中国也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但劳动力成本不可能一直低廉,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随着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随着部分劳动力不愿再从事如此简单的工作,这些代工企业发现,单凭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来攫取利润的老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了。 于是,他们有的将工厂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比如迁到越南;还有的干脆采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力,比如富士康。这家代工巨头日前宣布,2012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到2013年底,公司内的机器人数量将达百万台。 读到这样的消息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代工企业的确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了不少低收入家庭的燃眉之急——工资虽然低廉,但它可以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有生存才能有发展。机器人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一部分人将很难找到工作。但另一方面,这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在夺走了一个人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常常也会扼杀了一个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曾在一家代工企业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工人刚刚下班,他们很年轻,大多20岁左右;但他们又很“老”,是那种暮气沉沉的“老”,很少笑容,眼神空洞——在工厂单调重复的流水线上,日积月累,他们逐渐被异化,异化成一个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的“机器人”。 所以,当劳动力成本贵过机器人成本的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从情感上讲,我持欢迎态度。人贵为万物灵长,理应有创造有梦想,那些拼接组装的简单加工工作,既然机器人能做,凭什么一定要人来做?人要做的是创造机器人,操控机器人,而不是“成为”机器人。再进一步,再简单的工作,如果是人来从事,他所得到的报酬也不该如此低廉。 报载,一台iphone手机,苹果公司拿走了58.5%的利润,而组装手机的中国大陆工人只得到了1.8%的利润。这样悬殊的比例,有没有剥削,公不公平,聪明如你,心中自有结论。 劳动力成本贵过机器人成本的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转型或许痛苦,但正是在这样的苦痛中孕育着希望。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