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 > 去看信息 > 旅游来去 > 文科生搞科研来去一阵风

文科生搞科研来去一阵风

2013-08-05 21:18来源:网络整理发布者:来去留 查看:

     为迎合本科评估,各高校积极开展文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学生热情很高,但因能力不足,结果只能乱造——文科生搞科研来去一阵风

    眼看去年申请的科研项目就要到结题期限了,张灵有些心急火燎,苦苦想了几天,把从图书馆借来的资料翻了十几页,还是没有丝毫进展。

    张灵是重庆某高校文科大三学生,从内心来说,她不想自己的科研项目像师兄师姐们的那样有头无尾,但是现在看来她已经走不出师兄师姐们留下的怪圈了。她后悔当初真不该申报什么科研课题,“简直是没事找事儿。”

    张灵的遭遇只是全国高校风起云涌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工程中一个尴尬的缩影。作为高校本科评估的重要内容,文科生科研创新异军突起,但一方面缺乏理工科的动手实践,另一方面缺乏专门师资指导,表面红火的背后隐忧无限。

    三分钟科研热情后一切恢复常态

    张灵甚至到现在都觉得自己的课题名字很拗口,具体什么时间申请的也想不起来了,“因为当时是一时兴起就报了。”

    张灵回忆,去年院团委书记鼓动大家去申报科研项目,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团委书记找来两个已经顺利结题的大三师兄谈感受,“两位师兄介绍做科研好处多多,很多单位都看重科研成果,有了成果,在就业时比实习经验和看了很多书都管用。”

    接下来,这位老师的介绍更是让人神往:如果做出科研成果来,对将来的考研很有帮助,凭科研成果可以加分。面试时把成果拿出来展示给老师,有实实在在的分数。

    整个年级的人听得热血沸腾,疯狂地结队准备做项目。培训课一结束,班上一个打算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女生找到张灵,约她一起做项目,两人一拍即合,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

    两人想做纯粹的研究课题,坐在寝室就能写出来的那种,容易出成果。参照往届选题风格,课题很快就确定好了,题目叫《重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展望》,当时有些担心题目大而不当,但一番讨论之后,两人还是把申请表交了上去。

    立项惊人的顺利。交表后,没有受到任何需要补充修改的指示,网上公示通过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来。张灵随后还了解到,她们年级同学申请的项目,基本上也都通过了立项审批。

    刚开始张灵和搭档的热情很高,查资料,做分析,折腾了一两周时间。然而以前没有搞过研究,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困难越来越多,根本就做不下去。

    张灵小组讨论过几次都找不到课题的切入点,无法下手,又不好意思问老师,“现在中青年导师手中都是一堆的活儿,根本没时间搭理我们这个‘小儿科’,到后来就懒得去找了。”

    没多久,周围的同学也开始一组接一组地“覆没”,见面都忌讳相互打探选题的进展情况了。

    做出科研成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两人的热情也开始降温了,没过多久,一切回复了校园生活的常态,如果不是结题时间的提醒,这件事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很多指导老师并不重视本科生的项目,只是在项目开始的时候看看策划书,在项目结束的时候签个字就完事儿了。”湖南某重点高校学生小赵介绍,学生中甚至盛传一位教授曾带过几个本科生科研小组,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指导的那些科研项目最后有没有结题。

    小赵的同学将这种科研培养模式编成了一则黑色幽默:牧人将还未断奶的小羊羔单独赶到原野上放养,等羊羔长大了再去找回来。小羊羔一开始还活蹦乱跳,但是要不了多久就一只只饿死了。

    搞科研成了赔钱的买卖

    除了课题名称好看不好做之外,一些文科学生放弃科研项目主要是从经济成本上来考虑,觉得搞科研很不划算。

    孙一菲是西南地区某高校大三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到学校规定本科生的科研项目结项后学校科研处将一次性拨付800元的科研经费,她就找人合报了一个课题,研究《经书中蕴含的处世哲学问题》。

    “当时很大的动力是为了那800元钱,可是后来才发现要得到钱还真不容易!”在800元科研经费的诱惑下,孙一菲和搭档去图书馆找《周易》等书来看,讨论了一周的时间。

    确定选题后,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认为选题有点大了,不大赞成。当时还有两天就到报名截止日期了,没时间再另换课题,老师给她们指出切入点后就让他们交了上去。

    交表之后,孙一菲才了解到,学校规定,科研成果必须要在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后才能申请结题,也就是说,科研成果必须发表,那800元经费才能拿到手。

    “我们做科研要投入成本,可是花了钱做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能得到科研经费,还得花钱去买版面来发表,赔本的生意我可不做。”她算了一笔账,除非是发表的版面费在400元以内,要不然就得亏本。但在版面费400元以内的刊物上发表的成果,参加学校评选科研奖时又没有多大竞争力。考虑到不划算,立项通过的通知下来时她们放弃了。

    和孙一菲同一个班的张粤黔坚持把课题做了出来,最终却成为同学的笑柄。

    张粤黔的课题叫《现代传播体系下的民意表达》,但后来做不下去了,只得中途换了课题,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了一篇稿子,发表在一个国家级期刊上。“其实超级没有技术含量,就是那种指着一个杯子说‘这是一个杯子’的论文。”张粤黔自曝说。

    “我觉得只要给钱就能发表,至少我给了很多版面费。”张粤黔写完稿子后,在CNKI(中国知网)上投了出去,没几天功夫,某信息类杂志的编辑联系他说可以发表,但要给版面费。那位编辑接连联系他4次,最后谈好分期付款,“先付一半,发表通知到了再付另一半”。

    让他哭笑不得的是,稿子发表出来后,他发现编辑失误少给他发了一幅图片,而且英文摘要里竟然连他所在的久负盛名的学校名称也给翻译错了。

    经过交涉,对方退款500元了事。他支出2400元版面费,减掉退还的500元,发一篇文章实际花了1900元,相当于三个月的生活费。

    张粤黔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的科研评奖上,如果运气好拿到“学子科研一等奖”就有1000元奖金,再评上创新奖学金的话就有1000元奖金,这样刚好可以收回成本。

    但他对此也不敢抱多少希望,“‘学子科研一等奖’可不好拿,希望‘国家级刊物’这个名号能稍微增加点分量吧。”

    高校缘何热衷“科研牌”

    据张灵所在高校的科研处项目管理科孙科长介绍,该校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是几年前刚刚设立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科研处为此每年投入50万元左右,资助200个项目。

    但孙科长称,科研处从科研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较高,学生结题率很低,每年能有十余项课题已属不错。这个制度在激励学生科技创新方面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既然如此,为何各高校还热衷于此?

    湖南一所高校从事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道出其中玄机:“2007年,全国范围内进行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是一项重要的评估内容,各高校纷纷在本科生中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以此来迎合专家组的评估。”

    与此同时,从2007年年底开始,教育部在高校中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该计划斥资1.5亿元,计划资助1.5万个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此举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拼抢,最终,全国60所重点大学获得了这一计划的经费支持,给本科生科研又添上了一把火。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忽略了学生搞科研的过程而过分看重提交的成果,在项目申请上遍地撒网,结果导致本科生科研成果的结题率低。

    西南政法大学长期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贺教授认为,做研究需要有理论知识储备和行业经验,而文科生在这两点上都比较薄弱。

    她分析,文科生结题率过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懂怎样开展研究,二是发表文章太难使其望而却步。“本科生和研究生本身差距就很大,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偏重基础理论,没有什么动手能力,一般不适合做研究。而且,成果要在期刊上发表后才能结题,这谈何容易,连一些老师发表论文都需要花钱买版面,更何况是本科学生。”

    在贺教授看来,既要鼓励学生搞研究,又要求公开发表文章才能结题,这使得原本旨在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制度实际上形同虚设。

    湖南大学的鲁佑文教授也认为这种放养式的做法难见成效。在他看来,出现学生“热情高,能力不足,结果乱造”的现状,既有指导老师的责任,又有学校管理部门的责任。学校的管理部门在学生立项后注重结果而放松了管理,结果让科研培养流于形式;而老师方面,虽然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是与老师的绩效成绩挂钩的,但是老师的指导意识却并没有相应地提升。

    他建议,“应当强化指导老师的管理和培训,要定期对学生的科研进程进行检查,有意识地督促学生。”不仅如此,在校级的项目上可以放开一些,让更多的同学来参与,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同时,要对省级项目和国家项目严格把关,做到少而精,让真正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同学参与,“这样既顾及了面,又培养了点,点面结合,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责任编辑:laiquliu)

关注技术,信息,资源,扫描来去留网微信二维码交流。

来去留我李俊

搜索

------分隔线----------------------------
相关栏目

热点推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为您提供平台咨询交流学习方法及各类热门技术;电器,服装,保健,行业快讯等二十几个类别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