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 > 去看信息 > 旅游来去 > 中国大学的“沼泽化”

中国大学的“沼泽化”

2012-08-21 08:57来源:来去留发布者:laiquliu 查看:
  西方大学越老越有分量,中国大学的辉煌却只是昙花一现,然后陷入沼泽,一代不如一代

  今天,当人们反省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时,总是强调中国大学都还年轻,正在发展之中,还需要时间。

  这里预设的进步、进化、发展趋向的时间(历史)观念,常常被人用来解释无奈现实为“落后”,其实这是一种外来的、抽象的、虚幻的现代教条。人们忘记了在中国背景下,时间(历史)还可能包含循环、倒退、反动的趋向。

  第一,中国传统的太学、书院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们只是依附于各历史阶段里的现实需要,本身没有形成具有普遍超越性的文化结构,没有形成分门别类的知识共同体。因此,没有给一百年来的现代大学留下可承启的传统。

  中国文化里,人与世界构成浑然一体的生态体系,对象直接渗透在生命的直觉里,因此没有永恒的彼岸。现实的生活本身就赋予了生命的全部意义,而道、理、学问、知识等都在对生活的体悟中。这就使宗教、学术、知识传统失去独立存在,并且居高临下的理由,只融入现实生活中。佛教试图营造一个超越的精神世界,但最终还是被禅宗拉回到生命直觉里。

  西方文化里,人的主观性与对象客观性是相互外在而且对立的。对象作为异己的、彼岸的存在,永远是有限的主体想要达到却又不能彻底穷尽的目标。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不断地给人以挑战,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这种外在的对立需要超越时,人们便转向内心,形成彼岸的、形而上的目标,这就是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或者对绝对理念、真理、至善永恒的理性追求。

  这就使得脱离生活具象的精神世界、理想世界、象牙塔、乌托邦、教堂、圣地、大学、实验室,具有比现实存在更加真实,更加神圣,更加纯粹的意义。信仰和理性对现实生活具有绝对支配作用,这成为法律、科技主导的现代文明的前提。

  第二,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每一个王朝,每个家族的兴旺都只是一时的,无法积淀为持续的文化传统。

  如果满清政府有胸怀实现自我变革,又何必要以后的革命呢?如果辛亥革命能够彻底,又何必要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呢?如果新文化运动没有被政治运动中断,能够形成一以贯之的传统,又何必有以后无穷无尽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呢?

  横看新中国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多数都垮掉了,剩下的也陷入无休止的利益争斗之中。

  由于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环境,没有自由成长的文化与教育。在社会相对稳定时,人们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思进取,不能进入深层的反省和建设;当社会发生危机时,人们又过于偏激,过于简单,缺乏冷静的理性思维。

  深层的根源在于,这些集团的文化凝聚力乃是中国特色的功利主义,没有超越的文化价值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境界。

  以这种功利主义原则建立的中国高校,自然也没有生命力。只是因为没有直接的效益尺度来衡量,才得以苟延残喘。上千所高校,数万大学教授、上千名院士,半个世纪里没有一个得诺贝尔奖,搞不出世界领先的成就,还不算破产吗?

  第三,北大、黄埔、抗大、西南联大等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转折的大学或准大学,是因为它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四分五裂,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共处、协作与整合,因而在一批热血青年身上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多元文化的共处合作需要健全的人格、自由的交流、良性的氛围。但是,现实却不能长期维系这种状态,一旦外部境况出现好转,开始有利可争时,利益集团就会自我膨胀、急功近利、不可一世,繁荣很快被毒化,瓦解,随后就成为昙花一现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有理由质疑我虚构了北大、黄埔、抗大、西南联大的象征意义,并把它们的作用拔高了。

  ——北大的意义,首先是实现了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信仰的多元文化大融合,其次是把社会变革的焦点放在文化改造上。知识分子热衷于文化研究,政治本位传统有所抑制,学生们努力用新文化升华自己的理想,升官发财观念有所收敛。

  但是,政治本位的社会思维和经世致用的个人抱负,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里依然存在并起支配作用。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情绪,就是人们急于作价值选择,而不是耐心作学理反思。而选择一旦作出,立即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集团、政治实践,文化研究也就凝固为政治意识形态。这就是不久后文化热情转向五四政治运动的内在根缘。

  ——黄埔军校一开始虽然实现了国共合作,并且用当时先进的意识形态理论,激发学员民族主义的理想与抱负。但是它本身的政治军事目标注定了它的文化极限,而且无法摆脱浓厚的会党色彩,个人没有独立思维,只能绝对忠于上级。虽然在各地方军阀面前,国民革命军有更多的意识形态优越性,但从根本上说它本身也只是一个最大军阀,只是蒋介石手中的政治工具。

  ——延安学习运动虽然实现了革命家、老红军、知识分子、农民子弟等不同背景的人的文化融合。但革命理想背后自然也是以政治为核心,而政治落实为权力分配与权力争夺,理想主义就会被架空,这衬托出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局限。

  十多年以来,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对当年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的历史遭遇,尤其是“抢救运动”中出现的极左倾向,进行发人深省的分析,王实味、丁玲事件陆续浮出水面。不久前《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一文在知识界引起轰动,作者李南央写自己的亲生母亲如何由一个激情澎湃、才华横溢的知识女性,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渐渐扭曲为一个严重病态的人。

  ——关于西南联大及其它战时大学,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正面的回顾,这主要是国难当头的悲壮民族意识,无论给当事人还是回忆者都是正面的支撑。过去,党史教科书还讲知识分子反对国民党独裁,现在这个敌人不再重要,话题也淡化了。

  只有剖析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层性格,才会发现事情的另一面:知识分子堆里固有的各种病态只是被暂时地掩盖了,甚至只是在后来的回忆里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其实,钱钟书《围城》的“三闾大学”里,关于战时知识分子的各种复杂的人和事,几乎没有正面因素,曾有人批评这是作者的歪曲。然而,在今天有如此惊人相似的影子,我们相信那不都是文学虚构。

(责任编辑:laiquliu)

关注技术,信息,资源,扫描来去留网微信二维码交流。

来去留我李俊

搜索

------分隔线----------------------------
相关栏目

热点推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为您提供平台咨询交流学习方法及各类热门技术;电器,服装,保健,行业快讯等二十几个类别的资讯